罗家屯镇水泉村:设施农业托起富民强村梦

来源:迁西发布     发布于:2025-08-12 10:14:59


640.jpg

在迁西县众多的移民村中,水泉村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富民强村之路。其蓬勃发展的设施农业,特别是大棚蔬菜产业,已然成为立村之本和实现乡村振兴的坚实根基。

水泉村的设施农业探索始于2000年。彼时,面对全县棚室稀少、经验匮乏的困境,村党支部敏锐地抓住了县里扶持设施农业的政策机遇,决心发展大棚种植。然而,起步之路充满挑战:土地分散、技术匮乏、村民普遍持观望态度。

面对重重困难,在党支部的坚强领导下,村“两委”创新性地推行了“反租倒包”模式。由村集体统一流转土地、统一规划建设,这一举措有效破解了土地碎片化的难题。技术瓶颈如何突破?村党支部积极对接县农业局,组织村民前往乐亭、昌黎等地学习先进经验,并邀请专家长期驻村指导。

更为关键的是如何消除村民的疑虑。村委委员赵俊彬率先垂范,带头建起了大棚;党员干部们则挨家挨户耐心做工作。正是这种“前赴后继,不遗余力”的坚持和身体力行的示范,最终点燃了村民的创业热情,为水泉村今日的产业规模奠定了坚实基础。

640.jpg

经过二十余年的接续奋斗,水泉村的设施农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最初仅有6栋温室大棚,到如今已拥有75栋各类规格大棚,占地220余亩。全村51户村民参与其中,占村常住人口的近一半,形成了强大的产业凝聚力。

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在2023年10月至2024年5月期间,棚菜销售总收入就达到了380余万元。尽管之后受到市场波动影响,2024年10月至今的销售总收入依然超过了300万元,展现出产业的稳定性和韧性。同时,村集体拥有的7栋大棚通过对外招租,每年稳定为村集体增收8万元。

围绕大棚蔬菜,村里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经纪人每日进村收购,现金结算,有效保障了种植户的收益。同时,一个活跃的劳动力市场在村内自发形成:棚少的农户和无棚户组成了临时用工队伍,为种植大户提供钟点工服务。日均雇佣数十人,日工资人均百余元,实现了村内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和互补。

支撑这一切的,是水泉村党支部始终将服务产业、服务村民放在首位的理念。积极争取各方支持,持续投入完善产业基础设施,近年来,铺设道路一万多平方米,更新棚区电路,为每个棚室配备充足供水,并修建了标准化的收购场所。

2025年,在县移民迁建办的帮扶下,村里计划迈出新步伐:新建3栋高标准大棚,建筑面积2800余平方米,并铺设园区道路2100平方米。届时,园区总面积将达到12000平方米,占地45亩,为未来探索发展观光农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水泉村党支部深刻认识到,产业兴则经济活,经济活则农民富。只有把群众利益真正放在心上、落到实处,才能不负信任与重托。展望未来,水泉村将坚定不移地沿着设施农业这条主线,积极向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有机农业方向探索融合,不断将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努力为绘就迁西县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贡献水泉力量。

主办单位:迁西县人民政府电子政务中心

联系电话:0315-5612660

ICP备案:冀ICP备12020669号-1

网站标识码:1302270001

冀公网安备:130227020001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