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典型案例在全省和美乡村建设推进会议上宣传推广
来源:迁西发布 发布于:2024-10-18 08:58:43
在近日于衡水市故城县召开的全省和美乡村建设推进会议上,我县《紧盯任务目标、健全“十项机制”,持续整治农村人居环境》的经验做法被列入典型案例,在全省进行宣传推广。现将该案例发布,以供有关单位学习借鉴。
紧盯任务目标 健全“十项机制”
迁西县持续整治农村人居环境
今年以来,迁西县聚焦“全域整治、全域干净、全域美丽”的治理目标,集中力量开展农村垃圾、污水大清理大整治行动,以“十项机制”压责任、促落实,清存量、控增量,不断探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方法和新路径,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整体常态长效。
一是责任推进机制。压实乡镇、村两级网格责任,各乡镇党政一把手担任一级网格长,各村党支部书记担任二级网格长,村“两委”其他成员担任副网格长,将每个村根据村落分布和街道数量划分为若干个片区,网格长分包2-3个片区,副网格长分包1个片区,各村党员实行包户制度,每名党员分包5-10户农户。全县417个行政村划分网格1789个、设置网格长 2102名,有 8100 多名党员参与包户活动。
二是调度观摩机制。县人居办定期召开会议调度各乡镇工作开展情况,通报暗访检查结果。县委书记、县长带队,定期对各乡镇进行观摩拉练,每个乡镇观摩两个村,对干得快、效果好的村给予资金奖励,对行动迟缓、效果较差的乡镇、村由党委书记和村党支部书记表态发言。
三是多元参与机制。将人居环境整治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实行农户“门前三包”制度,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引导民营企业、致富带头人在资金、设备等方面出资出力,组织广大妇女开展美丽庭院创建,每周五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形成“改善环境、人人有责”的浓厚氛围。全县组建916个志愿服务队,志愿者1.3万人。
四是部门联动机制。从县住建局、水利局、农业农村局等部门抽调专人,组成联合检查组,定期对各乡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结果分类交办各乡镇、村。
五是巡查通报机制。县人居办采取“无人机航拍十暗访检查”方式逐乡镇、逐村对积存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进行航拍巡查,建立问题清单,明确整改时限,一周内将整改报告附整改前后照片,上报县人居办。每月航拍巡查一次,17个乡镇实现全覆盖。
六是闭环处置机制。每周随机抽查2-3个乡镇,对检查发现的一般性问题,立即整改、当日办;对当日不能办结、难度较大的问题,按照“建账、上报、处置、销号”流程盯办处理结果;对已整改的问题,逐一进行现场核查,达不到整治标准的,一律重新整改。
七是挂账督办机制。对垃圾污水和黑臭水体等严重影响村庄环境、群众反映强烈、人居环境较差的村挂账督办,由县委督查室、县人居办联合向有关乡镇发送督办单,明确承办人、督办人、整治内容、整治标准和整治时限,确保问题有人抓、有人管。
八是约谈问责机制。对重视不够、推进不力、效果不明显的乡镇,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约谈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责令限期整改。约谈后仍未整改的,建议县委、县政府对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
九是长效保洁机制。细化农村人居环境卫生考核评价办法,完善垃圾保洁、收集、清运、处理体系,确保农村生活垃圾清理到位、清运及时。全县聘用保洁员984名,每人月工资800元,每年县财政安排农村保洁员工资1081.14万元;每年县财政安排清运企业服务费641.8万元。
十是定档评价机制。按照30%、40%、30%的比例,将全县417个村分成较好村、一般村、较差村三个档次,较好村对照和美乡村建设标准创建精品,一般村对照较好村标准提档升级,较差村按照干净整洁的标准补齐短板。定档村实行动态管理,每年评定一次,达到整治标准的晋档升级,达不到的自动降档。全县评定较好村116个、一般村194个、较差村107个。